古籍里的历史
自从南北朝时期,陆凯自江南给长安的范晔寄去一枝梅花,并附上“江南无所有,聊赠一枝春”的诗句以来,梅花的寄赠便成为了文人们心中的雅事,令人陶醉。秦观的“驿寄梅花,鱼传尺素,砌成此恨无重数”,汪元亮的“一从别后各天涯,欲寄梅花,莫寄梅花”都堪称经典之作,流传千古。
然而,在《宋词三百首》中,最具代表性的梅花寄赠典故莫过于辛弃疾的《虞美人·寄公度》:
展开剩余84%> 芙蓉落尽天涵水,日暮沧波起。
> 背飞双燕贴云寒,独向小楼东畔,倚阑看。
> 浮生只合尊前老,雪满长安道。
> 故人早晚上高台,赠我江南春色,一枝梅。
这首词借景抒情,首段通过描绘萧瑟的秋景和双燕分飞的意象,暗示了离别的痛苦,字里行间弥漫着孤寂与惆怅;第二段则借梅花寄赠的典故,表达了对故人的深情和对相聚的渴望。在这座冰雪覆盖、寂寞无声的长安城中,词人独自倚栏,感受到的只有空旷与孤寂。即便是最繁华的长安,也无法掩盖他心头对故人的思念。这首词的意境深远,历经千年,至今依然常在冬日朋友圈中被引用,成为了对深厚友情和离别之情的完美注解。
然而,对于这位词的作者——舒亶的评价,却往往夹杂着鄙视。舒亶在历史中常被与“乌台诗案”相提并论,被认为是将苏轼陷害入狱的罪魁祸首。这个所谓的“奸臣”形象至今仍在许多人心中难以抹去。那么,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?
要真正了解舒亶,恐怕就绕不开《虞美人·寄公度》这首词的背后故事。它见证了一个年轻有为、锐气十足的少年英雄,也呈现出一个在长时间政治斗争与党争中屡屡沉浮的复杂人物。舒亶的命运,是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缩影。
少年英才的崛起与遭遇
舒亶出身书香世家,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,24岁便通过科举取得了进士头名。虽然并非得以皇帝钦点成为状元,但他也凭借卓越的才华成为礼部群推的会元,这一荣誉也同样具有极高的含金量。舒亶早年为官,以“忠直”著称,他秉公执法,年轻时便如烈火一般刚烈。他的第一职务是临海县尉,因严格依法治吏,甚至处死了不孝之人,最终因“用重典”被弹劾,不甘屈服的他愤而辞职。
王安石听说此事后,十分欣赏舒亶的刚直,认为他有“铁骨铮铮”的品质,于是在舒亶为父丁忧期满后,便将他召回,任命他为审官西院主簿,重新回到京城。当时,宋朝与西夏刚刚结束一场惨烈的战争,双方开始商议划定边界,舒亶被派去执行这一危险的外交任务。面对险恶的局势,舒亶毫不畏惧,单骑入西夏,面对敌方将领威胁,他依然神色自若,慷慨陈词。最终,他凭借自己的沉着与胆略,赢得了西夏的尊重和礼遇,圆满完成了任务,受到了朝廷的嘉奖。
忠直与党争的激荡
舒亶的正直与胆略,使他迅速在朝中崭露头角,官职逐渐升迁。然而,在政治风云激荡的宋朝,他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剧变。宋神宗时期的“新法”改革和党争加剧,舒亶无疑成了新党中的重要一员。新党内的王安石等人主张改革,而旧党则力图守旧,双方的争斗贯穿了整个北宋的政治生涯。舒亶在此时的立场十分坚定,力挺新法,且不容许任何反对意见。对他而言,所有反对者都是叛徒。
最著名的事件便是“乌台诗案”。苏轼由于在诗文中批评新法,公开表达对改革的不满,被舒亶等新党成员视为眼中钉。舒亶不仅翻阅苏轼的诗文,还从中挑出有异议的段落进行严厉指控,最终导致苏轼被流放至黄州。在此案中,舒亶的作为令人不齿,因为他将诗文中的批评过度解读为对朝廷的背叛,并采取极端手段加以惩罚。然而,若从舒亶的立场来看,他并非出于私人恩怨,而是因为他坚信新法的必要性,认为苏轼作为当时朝廷的重要人物,应该为改革保驾护航,而不是公然挑起争端。
晚年的舒亶与命运的悲凉
在遭遇排挤后,舒亶被迫回乡,朝廷再也没有起用他。直到宋哲宗即位后,他才得以复职,并在晚年表现出另一面。在63岁时,他受命征讨南方蛮地部族,成功收复失地,为国家做出了贡献。此时的舒亶,已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、风头无两的年轻铁血御史,而是一个年老体弱,却仍不失锐气与勇气的将军。
舒亶的一生,犹如一部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史诗。他曾经英勇无畏,锐气十足,但也曾因党争与权谋而深陷困境。他的一生见证了北宋朝廷从改革到动荡,再到最后的沉寂。他的经历让我们不得不反思:他真的是那个我们所称之为“奸臣”的人吗?
回首舒亶的命运,或许我们可以从《虞美人·寄公度》这首词中找寻到答案——那种繁华落尽后的孤寂、英雄气短的悲凉,不仅是他个人命运的写照,也象征着时代的变迁与历史的无情。
结语
历史从不偏袒任何一方。舒亶的一生充满了鲜明的对比:他是铁血的御史、党的忠实支持者,却又在晚年经历了命运的捉弄,最终死于征途。无论如何,历史不会因为某个人的错或对,而改变其前进的脚步。舒亶的命运,也许仅是那个时代无数人物的缩影,成为了时代变迁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泰网配资-股票怎么加杠杆10倍-全国十大股票配资平台-配资平台正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